网络实名制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争论中从“幕后”走向“前台”)
10月31日晚间,微博发布公告称,将于近期引导社会时事、军事、财经、医疗、法律等专业领域100万以上粉丝的自媒体账号填写实名信息,后续拓展到50万粉丝以上的。B站、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亦发布类似消息,对“头部自媒体”施行前台实名制。
在过去的十多年,网络实名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局部到全面的发展历程。从2011年地方文件要求微博用户“后台实名、前台自愿”,2017年微博全面落地这一要求,再到此次,实名制逐步从幕后走向了前台。
这迅速引发了社会激辩。在过往,几乎每一次有关实名制的要求一出,都会伴随类似争论。支持者认为,网络实名制可以增强网络活动的规范性和责任意识,有助于肃清谣言、淫秽信息,减少网络暴力或者利用虚假信息发生的违法犯罪,提高网民生活的安全感等;反对者认为,实名制不仅影响了信息安全和公开表达的松弛感,还危及个人信息安全。
而前台实名制,使得个人信息由少部分平台集中采集变为暴露在广泛的公众视野里,其影响更为复杂多样,亦有学者公开建议:“兹事体大,不宜贸然推出”。
不只微博一家
南方周末观察到,至10月31日晚间,不少100万粉丝以上的微博大V,仍属前台“匿名”状态。在B站、抖音等平台,大部分相关领域的头部自媒体,也未见个人主页展示实名信息。
据微博公告,平台会引导用户填写需要在前台展示的信息。按照王高飞在其个人页面的内测信息,未来或要求展示的个人信息包括真实姓名、性别、星座、职业、IP属地等。
南方周末此前获取的微博发送给大V的私信显示,首批前台实名的自媒体账号需要在10月底之前进行前台实名,50万-100万粉丝的账号在12月底前完成。
此外,前述私信中提到,此次实名制要求全网所有平台统一执行,“关于前台实名制,微博、抖音、腾讯等平台已经沟通争取过很多次,如果造成困扰,您可以将意见建议通过自己渠道反馈,也可以提交给我们代为转交”。
从各大平台已发布的公告信息不难发现,头部自媒体前台实名制已成必然,平台间主要差别在于首批实名自媒体账号的粉丝数量。除了抖音从50万以上粉丝的账号开始推行,其余均是从100万以上粉丝的账号开始,后续逐步扩大到50万粉丝以上的。
“这次没有标准的、明确的执行文件,各个平台只能基于各自的平台属性和既往的审核重点,摸索推行。”某平台内部人士透露。据其介绍,前台实名与内容审核略有不同,后者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前者达到一定量级必须执行,其所在平台将对粉丝量较大、对某一领域影响力较大的账号优先要求前台实名。
至于此次背景,前述私信中表示,是进一步落实国家网信办的“自媒体13条管理规定”。
2023年7月,国家网信办发布通知,为加强“自媒体”管理,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健全常态化管理制度机制,要求网站平台应当“对从事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自媒体’进行严格核验,并在账号主页展示其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认证材料名称,加注所属领域标签”。
“受多重因素影响,我觉得,应对目前日益严重的网暴问题、构建更良好网络内容生态,是重中之重。”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说,近年来网暴问题频繁发生,从2022年开始,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多项针对性措施,平台方也是进一步落实各自责任。
王四新是国家网信办咨询专家,参与过包括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的立法工作。他解释,由于大V往往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且不乏背景复杂、目的多样的,部分大V背后有自己的团队,其网络活动包括发言、代言等,都有商业利益诉求,实践中难以排除为了经济利益而误导公众的可能性,给信息生态良性发展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前台实名制有利于这些大V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风险意识、规范他们在网络空间的行为。”
对于部分微博用户提出的不愿实名问题,王高飞在微博回应,用户可以通过清粉,把粉丝删到100万以下,或者把发帖内容更换到其它领域。前述私信也提到,可以协助用户“检测垃圾粉丝并帮助清理”。
此外,微博公告还称,对于应实名而不愿实名的用户,将部分限制该账号的流量和收入,包括推荐流展示限制、热搜展示限制、广告分成限制、打赏收入限制。
“目前相关细则还不清晰,平台方应该要平衡好前台实名和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比如提前告知的义务,是否有必要在前台展示大V的工作单位和职务信息,其所在单位是否可以拒绝,个人如果不愿意是否有退出机制,需要设置好程序。”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
“前台展示什么样的个人信息,区别还是很大的。”朱巍举例,比如一个医生大V,披露其所属职业类型是某科医生,可能会比披露所在单位和职务信息更能减少网暴的发生。
微博前述公告中,涉及前台信息保护的内容为:对于未登录、未通过真实身份信息验证、行为异常以及近期被处置的用户,禁止查看其他用户前台实名信息。
二十余年演进与变化
早在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现为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在接受电视台访谈中提到,建议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引发公众热烈讨论。这被媒体认为是网络实名制第一次进入中国公众视野。
在随后十年间,网络实名制开始部分试水。200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网络实名制”被正式写进了官方文件,高校网络论坛开始执行用户实名注册;2005年,腾讯根据深圳公安《关于开展网络公共信息服务场所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对QQ群的创建者及管理员开展实名登记;2006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网络游戏实名制方案》,要求网游玩家进行实名注册,以区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
直到2011年,实名制要求再次引发较高关注。当年,北京颁布《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提出微博用户在注册时必须使用真实身份信息,实行“后台实名,前台自愿”。随后,微博公开表示,对新用户推行实名注册,并且逐步完善老用户的实名审核。
对于为何要求微博用户实名,2012年,时任国家网信办主任王晨公开回应,表示微博具有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的特点,有很强的社会动员力。微博改变了既往舆论传播格局,在反映社情民意,丰富信息服务,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也使一些负面舆论、淫秽色情、编造谎言等有害信息迅速传播。
“微博从2009年开始,利用在平台产生的影响力,在许多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上,对公共舆论的形成和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2011年前后中国发生的许多公共事件,都成为互联网的热炒素材。”王四新进一步阐释,后来形成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当中,有许多要求是在吸取了这些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王四新举例,在2011年7月,温州动车事故发生时,“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关于事故的谣言,后来逐渐离谱,演变到对中国高铁、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攻击”。
“现有的管理很不适应,对网络信息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新挑战。”王晨在上述发言中提到。“网络实名的监管要求,也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出并逐步开始实施的。”王四新说。
201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公布并实施,以法律性文件的形式,明确要求网络服务平台需要对用户进行实名制登记。
下一个有关网络实名制的关注高潮,发生在2016年前后。2016年网络安全法出台,并于2017年施行。该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不得为其提供服务。
2017年8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要求所有网络平台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否则不得向其提供跟帖评论服务。
同年,微博发布“关于微博推进完成账号实名制的公告”,要求所有用户必须在2017年9月15日之前完成实名验证,否则将无法再发送评论及新帖。
立法和相关规范性要求的颁布,也受一些事件的催动。王四新介绍,2013年发生的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美国实施的电子监听计划),引发了高层对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的高度关注,有关网络安全的立法等相关工作也加快推进。
此外,电话实名制也给网络注册实名制提供了便利。2013年,工信部要求用户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等入网过户业务时,必须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并在2015年下旬,停止运营商对非实名号码的服务。而网络服务平台,大多以手机号验证方式完成注册审核。
国外实名制得失
目前,国际上对于网络环境监管较为普遍。比如,英国出台了通信数据法案,规定网络用户需要登记姓名、住址等个人信息;美国的手机网上通信服务需要绑定可识别个人信息的社会安全号;德国也出台了监管互联网的法律,对提供网上经营活动的商家、网络邮件、电话和手机用户实行实名登记。
也有地方要求公众向市场化服务平台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南方周末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网民,以及数名曾有多国旅居经历的华人处获悉,目前许多国家的企业服务平台不需要直接进行实名注册,但也有国家要求绑定与个人信息关联的邮箱或手机号。
要求前台实名的并不多。在王四新看来,这次网络服务平台的前台实名制要求,“本质上还是前序网络实名制管理的细化规范,很多工作的开展都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实际上,在中国的网络实名制既往进程上,几乎每进一步都引发高度关注,尤其是关于社交平台、资讯服务等市场化平台的实名制,往往会引起各方激辩。
南方周末检索既往文献和报道发现,实名制的支持者普遍认为,网络的匿名性催生了网络语言暴力、造谣诽谤、网络欺诈甚至违法犯罪等系列问题,近年来频发的网暴事件,也给一些社会事件的当事人,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而实名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良药。
“现在很多自媒体背后是一个团队在操作,往往裹挟一些商业诉求,海量粉丝的自媒体账号有必要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为其网络发言负责。”朱巍说。他补充,有关网暴案件的诉讼,举证责任都在原告,但需要经过法院向平台调取才能取得涉嫌侵权主体的个人信息,而前台实名制也可以简化这个过程。
而反对者大多认为,实名制抑制了公开讨论、表达真实想法、提出有价值观点的积极性,不利于宣泄情绪、疏导矛盾。近年来,亦有不少腐败案件是通过网络匿名举报的形式侦破的,而实名制会给举报者带来压力。
“无论是社会心理学还是传播学都证实了,在个人信息趋于透明的环境下,人的言行也倾向于从众,而从众的人往往鲜少具备创新意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前台实名不利于鼓励人们活跃思维、勇于创新。”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说。
劳东燕还认为,前台实名制未必能解决网暴问题,反而有可能催生某种“精准网暴”。“我是2022年开始使用微博的,一直是实名,多次因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而遭遇谩骂侮辱,有人不仅线上@我的单位举报我,甚至还发展到线下。前台实名制为这些人提供了方便。”
有关实名制的担忧中,一个议题贯穿始终:网络实名制会影响个人信息安全。这种担心并非无中生有。2017年,公安部曾有专家对媒体表示,网络实名制的泛化确实影响到了个人信息安全。个人身份证号、人脸识别等采集信息越多,泄露也越多。
国内已有相关事件。2016年,山东学生徐玉玉因被诈骗电话骗走上大学的费用,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离世。据媒体报道,该案中学生信息泄露,就是不法分子攻击了当地教育局的考生信息系统所致。
国际上也不乏先例。2005年,韩国一女孩因拒绝清理宠物粪便而遭遇网暴,导致女孩被迫退学并患上精神病。为治理网暴,从当年开始,韩国政府开始逐步要求公众落实网络实名,其间分梯度、分领域渐次推进,并辅以完善立法等措施。
到2010年,共有167家韩国网站执行网络实名制,主要是大型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和购物平台。然而,2010—2012年间,多家平台发生大规模用户信息泄露事件,其中最大规模的波及3500万人,而韩国2010年的总人口仅4800余万。
2012年8月,韩国网络实名制被叫停。
“现在电信诈骗分子非常猖獗,已经不是你拉黑个别手机号能解决的,因为对方往往用的是虚拟号,随时随地都可能接到诈骗电话。”劳东燕说,她本人曾多次在半夜被电诈电话吵醒,已经不堪其扰。
相关部门也在强化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2012年全国人大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的决定、2016年出台的网络安全法,均对平台采集、使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作出了禁止性规范。2021年,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正式实施,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全方位规范性要求。
近年来,公安部门打击境内、跨境电信诈骗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除了常规侦破相关案件,还多次发起专项行动,集中打击电信诈骗。
王四新表示,未来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监管会更加规范,“依法管网、依法用网和依法提供服务,将成为网络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常态”。
-
- 热水器漏水怎么办
-
2025-01-10 08:52:49
-
- 墙面漏水怎么修补?掌握这些方法,不花冤枉钱!
-
2025-01-10 08:45:03
-
- 空调一般多久加一次氟?
-
2025-01-10 08:30:03
-
- 房顶漏水修补多少钱 房顶漏水怎么维修
-
2025-01-10 08:15:03
-
- 网贷风控是什么(通俗解读贷款风控)
-
2025-01-10 08: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