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是什么意思通俗易懂(历史上关于避讳的一点趣事)
避讳是我国古代一个独特的现象,大概意思就是说话和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来表示尊重。这就产生了很多现在看起来比较有趣的故事,我这里选了几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关于避帝王讳的一些事。
首先说说唐太宗李世民,世民两个字真的是太常见了,他老爹起名的时候也没想到他要当皇帝,但李世民本人还是比较开明的,他在位时只要不是把“世民”两个字连用就没事,单独的“世”字和单独的“民”字是不用避讳的。不过等到他儿子高宗李治上台后,为了彰显皇家威严,就替老子狠狠地避了一把讳,凡是有“世”和“民”的,都不能用。比如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里面就用“人风”来代替“民风”;三省六部中的户部,原来是叫民部的,也得改成户部,不过后来觉得还挺顺口,就也没改回来。最狠的就是观世音菩萨了,你是神仙也没用,只能叫观音菩萨。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是宋朝赵匡胤的三弟赵匡美改了两次名字。老大赵匡胤当了皇帝,老二和老三就不能用“匡”字了,于是老二和老三就把“匡”字改成了“光”字。再然后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金匮之盟、斧声灯影,老二赵光义上位了,所以“光”字也要避讳了,那就只好委屈老三再改个名字了,于是老三又改名赵廷美。但其实是白改了,因为后面他二哥自己又改了个名字叫赵炅,不用避讳光了。
宋朝还有一件因避帝王讳的妙事,当时辽国使臣出使宋国,出了一个对联:“三光日月星”,认为大宋朝无人能对,因为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不应重复。而“三光”对应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来对,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结果苏东坡一下子就说出了四个下联,分别是“四诗风雅颂”、“一阵风雷雨”、“两朝兄弟邦”、“四德元亨利”。其中个人觉得最妙的就是“四德元亨利”,按道理周易乾卦四德应该是“元、亨、利、贞”,但是先皇宋仁宗名叫赵祯,祯、贞同音,属于“圣讳”,故删去一“贞”,感觉就像国画中的留白,妙不可言。
但是在明朝的时候,我们发现朱祁钰也没有因为哥哥朱祁镇当皇帝把“祁”字给改了。因为朱元璋给每个儿子都赐了一份二十字辈分表,第二字都要按他的这个辈分表来,朱祁镇跟朱祁钰是同辈,就不用把“祁”字也改了,而且明朝避讳规定是如果与皇帝名字中有两个字重复了需要避讳修改,那么只有一个“祁”字相同,避讳也无从说起。清朝从康熙开始的避讳又改回来了,康熙名玄烨,自己兄弟的“玄”字就不能用了,都改成了“元”。一直持续到后来的奕、载、溥三辈,那时候就只避后面一个字了,可能也代表着封建皇权的衰落吧。
关于避长官讳的一些事。
五代时期的冯道,这个人很厉害,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一共辅佐过十个帝王,元老中的元老。一天他的门客给他讲老子的《道德经》,可开头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中犯了三处讳。为了避讳,门客灵机一动,将这句话改为“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令人啼笑皆非。
还有大家熟知的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也是因为避讳产生的。在陆游写的《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一个叫州官叫田登,就不准下属和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关于避长辈讳的一些事。
因为避讳有很多趣事,也有很多倒霉的事。最倒霉的便是唐朝号称“诗鬼”的李贺了,只因为他父亲名叫晋肃,“进”与“晋”音同而犯讳,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纵然他才华横溢,也终无用武之地,终生不得志,27岁便郁郁寡欢而死。韩愈对此愤愤不平,他写下《讳辩》一文,质问道:“父亲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岂不是不能作人了吗。”这篇文章直指避讳制度的荒诞性,遗憾的是,在那个时代,韩愈的文章并没有得到士大夫们的认可,反而遭到了他们的攻击和诋毁。
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 避讳也就成了历史。但尊重他人、避免直呼其名的传统至今仍然延续着,是一种基于礼仪和尊重的表现。
-
- 热水器漏水怎么办
-
2025-01-10 08:52:49
-
- 墙面漏水怎么修补?掌握这些方法,不花冤枉钱!
-
2025-01-10 08:45:03
-
- 空调一般多久加一次氟?
-
2025-01-10 08:30:03
-
- 房顶漏水修补多少钱 房顶漏水怎么维修
-
2025-01-10 08:15:03
-
- 网贷风控是什么(通俗解读贷款风控)
-
2025-01-10 08: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