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 正文

劝学出自哪里(荀子《劝学》,战国时期的爆文)

2024-09-17 09:00:03 点击:100


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在开篇就亮明了观点:人,不能不学习。他为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从不同事物列举比喻,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不仅很好理解,也使得文章很有说服力。

他举例来说,青是从蓝色中提取的,但是比蓝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的,但它比水更很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晒干,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他从青与蓝、水和冰,木材和车轮,这几个事物的变化,无不说明要懂得借助外物,才能变得更好,也就是我们必须借助学习而变得更优秀,所以他说,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能变得智慧,在行动上不会犯错误了。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他用了三个排比句:你不攀登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深入深溪,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学先生的学问,不知道学问又多大,从三个角度又一次说服你,你要学习呀!不学习,太孤陋寡闻了!然后还借助人的后天培养,更加深刻的打比方,刚出生的孩子哭声都是一样的,可是,后天的学习使他们不同,所以,要学习,才能使人智慧。

接下来,就是全文最精彩的金句登场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啥意思呢?学习要懂得积累的重要性。

堆土成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成长。积累善行,就能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当你知道了积累的重要性,所以你就要每天来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意思说,如果你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如果停止,腐竹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这又通过我们生活经验从步行、汇流、骏马、雕刻四个角度,一反一正,来论证积累的重要性。

接着,又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我的天啦!蚯蚓和螃蟹,这两个动物也被他用上了,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去喝地水,这是因为它专心,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子,然而还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这是因为它的心很浮躁的缘故。

蚯蚓的专一和螃蟹的浮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真是高明呀!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君主,两只眼睛不能同时看两处,两只耳朵不能同时听两个声音,腾蛇没有脚但能飞起来,鼠有五种技能但不能飞,再一次通过举例,来说明,学习要专一,专心,专注。

这篇《劝学》,之所以名扬天下,被后人津津乐道,是因为:

一是写作主题很励志

人人都应当自我勉励,努力学习,借助后天的学习,而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卓越的,智慧的人。

二是这是一篇教科书级别的议论文。

论点明确,论据众多,引经据典,围绕“劝学”,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无止境为最终目标,一层一层,抽丝剥茧,正反两面,严丝合缝,娓娓道来,能够把道理讲的令人信服。

三是艺术性很强

首先,比喻繁多,全文用了47个比喻句,分别从自然现象,劳动创作,生活经验等等,列举比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长短句并用,对偶句式兼用,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富有文章的音韵美,很有节奏感。

第三,引经据典,引用《诗经》的语句,让文章更有古代文学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