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是谁说的话(荀子的“性恶论”在《劝学》中的体现)
继孔子之后,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个杰出代表,但是这两位大学者,对人性持有的观点却截然相反。

《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的观点。
《孟子·告子上》: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在这段文字中,孟子提到了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这些都是人本来就具有的。
那为什么后来人又可以分为君子和小人呢?
就是因为后天环境的染污,影响了人性的纯洁。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是:
“君子能勿丧耳。”
说君子之所以能一直保持本性的纯洁,就是通过后天不断修为,去除环境的染污达到的。
所以,孟子强调,为了保持赤子之心,我们要不断地修身养性。

大家是不是觉得孟子说得特别有道理呢?
不过荀子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荀子说:
“人之生也固小人。”
“人之生也固小人”,意思是说,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生下来都有食色性等方面的贪欲,就叫作“性恶”。
正因为人生而有恶的成分,所以荀子也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
高一语文课本,就节选了荀子的《劝学》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荀子一开头就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他先从物的方面进行论证。
他认为,蓝草的颜色并不纯粹,必须经过提取才能达到“青”的效果。
而水成为冰,就要经过冷冻;
笔直的木头,想要做成弯曲得像圆规一样的车轮,就要拿火去烤。
武器想要锋利,就要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以上这几种物,它本身都不够完美,都有缺陷,都需要后天的努力。
最后,在本段末尾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人必须广博地学习,而且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才能智慧明达,行动没有错误。

接着,荀子从人的角度来论证。
他认为,人先天都有不足。
人只有大脑而不去学习的话,也是脑中空空。
光踮起脚尖,并不能看多远,但登到高处,效果就截然不同。
人先天能喊,不过顺着风呼喊,那才传得更远。
人坐上车,骑上马,肯定比双脚跑路走得远。
人能够横渡大江,就是因为能借助船和桨。
在本段结尾,荀子又得出一个结论:
君子和小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就是因为君子能够借助外物发展自己。

在《劝学》中,荀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但在论证过程中,这一核心观点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如果大家学了《劝学》,却没有读出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思想,那么这篇文章就没有读透彻。
- 为什么高铁附近房子贵(高铁站附近不同距离房价增值情况)
-
2025-04-01 10:21:28
- 家里为什么不能放娃娃(家中放人偶,容易吸小人?)
-
2025-04-01 10:09:04
- 花盆底部为什么有孔(花盆底部有个特别大的排水孔)
-
2025-04-01 06:33:05
- 活性炭为什么有吸附性能(告诉你活性炭为什么那么能吸)
-
2025-04-01 03:28:59
- 为什么不能做三次伴娘(当伴娘可以当几次)
-
2025-04-01 01: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