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 正文

上海有个小村庄,居然是青龙镇遗址,村里还藏着新四军留下的标语

2024-07-20 15:30:06 点击:100

前几天去了趟白鹤镇塘湾村,这次吸引我去的理由是,小小的一个村庄里,居然隐藏着“旧青浦”时的青龙镇遗址,村中还保留着一段上海最古老的街道,另外还有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时留下的宣传标语。喜欢寻古访胜的我,坐不住了,这段时间也刚好闲着,于是就驾车来到了位于上海青浦区白鹤镇的塘湾村。



村口有很大一块停车场,停好车子,看到两位阿婆在说话,便向前打听新四军标语在哪里,阿婆指着村中水泥路说,一直沿着这条路走,过一座桥,在第二座桥边的一幢老房屋就是了。谢过阿婆后,便朝着村中走去。



在上海这样一个快节奏发展的大都市中,若是要品味最幽静、最古朴、最江南的气息,那就非古镇莫属了。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隐藏在上海各个角落的古镇都有着不同的命运。这些古镇有的被开发成旅游景点,有的正在升级改造,有的已经彻底消失。



走进塘湾村,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清一色的白墙黑瓦,看上去,好像刚刚改造过,每家每户门前都变成了美丽庭院。



我一路探访,沿着村中小路慢慢前行,远远望去只见一条小桥,过了桥应该就是旧青浦时的老街了。



眼前是一座旧青浦时的石板桥,现在只剩下几块桥面了,走到这里才略感一丝丝的古韵。



站在桥上往东看,小河碧水绕镇,还有点江南水乡的韵味。但当跨过小桥进入老街,给人感觉仿佛踏进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老街上人烟稀少,散落着一处卖蔬菜的摊点和一家小超市店,萧条之状可见一斑。



这里曾作为青浦县城而被称为“旧青浦”,旧青浦老街是旧青浦目前仅有的历史遗存。脚下踩着的是宋代铺就的石板街,这也是上海最古老的街道,青灰色的石板被千年的行人磨得很光滑。据史料记载,青浦县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最早的县治设在青龙镇塘湾村(现在的塘湾村)。青龙镇地处偏僻,加上吴淞江淤塞,海岸线渐渐东移,嘉靖三十二年后,青龙镇不再作为县治中心。明万历元年(1573年)县治搬迁到现在的青浦县城,青龙镇逐渐沦为无声无息的乡村小集镇。



老街上开理发店的老板,让我欣赏这张已有150多年历史的理发坐椅。



石板路,昔日繁华留下的见证。谁能想到,这儿就是古代显赫一时的“浙西大港”,就是这条不起眼的石板街却留下了众多文豪的足迹。大书画家米芾曾在此出任镇监,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陆游、苏辙、赵孟頫也曾驻足此地。



一条不长的石板路,开了两家理发店,这位师傅告诉我,他已经在这里做了50年理发师。老街两旁斑驳的老房子,沿街零落的几家店铺,旧青浦比我想像的要冷清得多。幸好有这位喜欢提及当年旧事的老人,和我说起这儿往日曾是热闹的集市。



出了石板路,眼前又是一座座恬静的院落,呈现出一片美丽乡村的景象。旧青浦的另一头是座古桥,桥旁修葺过的老屋,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新四军留下标语的房子。老屋的墙上保留着一条标语,那是新四军北撤时留下的宣传标语。


老屋门牌上刻着陈岳村130号,这里是村民吴卫平的住宅,他们家世代居住在这座房子里,用心保护着这座古老的遗址,听说后来镇政府考虑到房子的年久失修问题以及吴卫平一家的生活问题,将他们一家安置在了村里的另外一个地方,专门为他建造了一幢二层的小楼。



据《上海博物馆志》记载:“民国34年(1945年)10月,新四军浙东纵队遵照中共中央决定北撤,途经旧青浦时,部队政治部写下了这两条标语。”“一条标语在旧青浦中学墙上,共13字:‘我们要和平,反对内战!新四军宣!’标语长14米,字高2.3米,宽1米,字迹有残缺(现已不可见)。另一条在万安桥南村民吴卫平房屋北墙上,共16字:‘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新四军宣!’标语长9.5米,宽0.4米,字迹完整。”“新四军北撤不久,国民党反动派用纸筋石灰,将标语涂掉。后经风吹雨打,日晒夜露,纸筋脱落,标语重现。”“1960年,青浦县博物馆对学校墙上书有标语之坍塌部分进行修缮;1964年和1972年上海市文管委又将书写两条标语之墙壁加固维修。”1990年4月,上海市文管会对该房屋加筑石驳,加固墙壁。翌年,青浦县博物馆在此竖保护标志。石碑正面镌有“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新四军宣传标语青浦县人民政府1995年7月公布”字样,碑背面有简要历史说明。



70多年来,这两条标语隔河遥相呼应,历经沧桑,保存至今,这是目前为止上海独一无二的“新四军北撤时留下的标语墙”,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墨宝,更是共产党主张团结和平,反对内战的铁证。现列为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上海市及临近地区的人士前往参观。


旧青浦的尽头,是一座宋代的石拱桥“陈岳万安桥”,被列为“青浦区文物保护点”。如今此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修旧如故,与旁边刚修缮的上海市独一无二的新四军标语墙珠联璧合,成为游人参观的一大特色景点。



走过陈岳万安桥,桥边有一所来沪人员子弟学校。



在学校靠小路一侧的墙上也有当年新四军的一条标语:“我们要和平,反对内战!新四军宣!”标语长14米,字高2.3米,宽1米,字迹有残缺(现已不可见)。


沿着学校围墙往北去,来到一片蔬菜和树林地,地上的一块石碑提醒我,这里就是青龙镇遗址,也是隆平寺遗址。青龙镇遗址主要沿着通波塘两岸分布,文化层堆积丰富。2010—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4000余平方米,发现了建筑基址8处、灰坑144个、灰沟28条、墓葬4座、水井69口、炉灶7个、铸造作坊1处、佛塔遗迹1处,出土大量的瓷器、建筑构件等遗物。青龙镇遗址是上海城市历史的重要发现,是实证千年上海城镇发展的珍贵资料,考古出土的大量贸易瓷和隆平寺塔遗存进一步佐证青龙镇是唐宋时期(7世纪—12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



青龙镇位于唐宋时期黄金水道吴淞江畔,今天的上海青浦白鹤镇塘湾村。作为上海最早设立的市镇,随着江南地区开发的步伐,尤其是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替代陆上丝绸之路后,青龙镇一跃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和经济重镇。随着吴淞江变迁,青龙镇的港口功能逐渐丧失,当年的“东南巨镇”淹没于地下数百年,旧时风貌难觅。从2010年开始,历时六载,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一座“消失的繁华城镇”从尘埃中逐步浮现。2017年4月12日,青龙镇遗址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10月7日,青龙镇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对面的墙上,画着在这里出土的许多文物,有越窑莲花碗、彩塑狮鸟壶、褐彩人物壶、韩瓶。文物现在放置于上海博物馆文保中心的展厅,供游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