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 正文

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与处罚

2024-07-26 13:30:04 点击:100

导语

信用卡的透支,实质上是银行向持卡人提供的消费信贷,即允许持卡人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先行消费,以后再由持卡人补足资金,并按规定支付一定的利息。在我国各发卡银行均规定允许持卡人在一定限额内进行短期的善意透支。那么什么是恶意透支,是不是只要没有在规定期限内还款就是恶意透支,就构成了犯罪?


刑法不会违背常理,刑法一直懂得谦抑。2018年1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自2018年12月1日起施行),明确了“没按规定还款”不等于“非法占有”,更不等于构成犯罪;对于未还款行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要综合信用记录等情节判断;将“恶意透支”入罪门槛由1万元提升至5万元;一审判决前已全部归还透支款可免予刑事处罚。这一系列修改显示出的意图就是要把刑法这张网编织得更严谨一些,面对失信犯罪行为真正“疏而不漏”,把准星对准真正的“老赖”。

让我们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决定》的修改亮点吧!

亮点一:进一步明确了“恶意透支”涵义,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进行了综合考量

恶意透支: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经发卡银行两次有效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

非法占有的认定:对于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应当综合持卡人信用记录、还款能力和意愿、申领和透支信用卡的状况、透支资金的用途、透支后的表现、未按规定还款的原因等情节作出判断。不得单纯依据持卡人未按规定还款的事实认定非法占有目的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有证据证明持卡人确实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除外:

(一)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

(二)使用虚假资信证明申领信用卡后透支,无法归还的;

(三)透支后通过逃匿、改变联系方式等手段,逃避银行催收的;

(四)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的;

(五)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犯罪活动的;

(六)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情形。

亮点二:明确了“有效催收”的认定标准及证据规格

《决定》第二条规定:催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当认定为本解释第六条规定的‘有效催收’:

(一)在透支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后进行;

(二)催收应当采用能够确认持卡人收悉的方式,但持卡人故意逃避催收的除外;

(三)两次催收至少间隔三十日;

(四)符合催收的有关规定或者约定。

证据规格:对于是否属于有效催收,应当根据发卡银行提供的电话录音、信息送达记录、信函送达回执、电子邮件送达记录、持卡人或者其家属签字以及其他催收原始证据材料作出判断。

发卡银行提供的相关证据材料,应当有银行工作人员签名和银行公章。

亮点三:适度上调了恶意透支的定罪量刑数额标准

《决定》第三条规定:恶意透支,数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50万元以上不满50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

注意:原标准数额较大为1万元,数额巨大为10万元,数额特别巨大为100万元。

亮点四:进一步完善了恶意透支从宽处理原则

《决定》第五条规定:恶意透支数额较大,在提起公诉前全部归还或者具有其他情节轻微情形的,可以不起诉;在一审判决前全部归还或者具有其他情节轻微情形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曾因信用卡诈骗受过两次以上处罚的除外。

注意:1、全部归还的对象为“实际透支的本金数额”,不包括利息及滞纳金等;2、最大限度地发挥刑法的威慑和教育功能,放宽了从宽处理的时间范围,不再为“公安机关立案前”;3、从宽处理仅适用于恶意透支“数额较大”情形,“数额巨大”以上和曾因信用卡诈骗受过两次以上处罚的除外。

亮点五:明确了名为透支实为贷款的处理原则

《决定》第六条规定:发卡银行违规以信用卡透支形式变相发放贷款,持卡人未按规定归还的,不适用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恶意透支’的规定。构成其他犯罪的,以其他犯罪论处。

司法实践中,个别发卡银行不采用传统的抵押担保等具有较高安全性的贷款发放方式,而是以信用卡透支的形式发放货款,既降低了银行发放贷款的审查要求,又可以将“持卡人”透支不还的行为认定恶意透支以通过刑事手段追索贷款,从而将银行的审慎义务转移给司法机关和“持卡人”。此种情况下“持卡人”透支不还的行为主要属于不及时归还贷款,不应适用恶意透支的规定定罪处罚。如果符合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规定的骗取贷款罪、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贷款诈骗罪等其他犯罪的,可以依照其他犯罪定罪处罚。因此《决定》对该种情形的处理进行了明确